中韓人壽上半年再虧4454萬 2021年對賭限期臨近扭虧壓力大
2020-08-05 09:10:09來源: 娛樂時間網
在新股東浙江東方(7.380, 0.00, 0.00%)(600120.SH)拿下50%的中韓人壽股權,并與舊股東浙江省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貿集團”)簽訂2021年對賭盈利協議后,近幾年,中韓人壽人事頻繁更替,最終選擇聘用本土職業經理人出任總經理,朝市場化方向轉型;業務上,中韓人壽著力發展個險和銀保渠道,形成期繳為主,躉交為輔的業務結構,內部實力或得到進一步提升,但盈利大限已為期不遠,中韓人壽能否實現盈利目標值得關注。
上半年虧損4454萬元,分支機構較少保費規模做大臨阻力
近日,中韓人壽于中保協官網發布的2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前2季度合計虧損4454.43萬元,相較去年同期的2610.69萬元增虧1843.74萬元。
公開信息顯示,中韓人壽成立于2012年11月,初始注冊資本為5億元,原始股東國貿集團、韓國韓華生命保險株式會社各持有50%的股權。
但成立以來,中韓人壽成績并不好看,2012年至2017年,中韓人壽虧損逐年擴大,凈虧損由0.21萬元增長至1.42億元,2018年凈利出現減虧,但2019年虧損1.46億元,虧損進一步加劇,8年來已累計虧損7.84億元。
保費方面,整體來看,呈逐年增長趨勢,已由2013年的0.89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7.49億元,期間僅在2018年同比出現微微下滑。2020年前2季度,中韓人壽攬收5.98億保費,同比增長67.4%。
而對比同時期成立的其他險企,中韓人壽保費收入較低。2012年,東吳人壽、珠江人壽、弘康人壽、吉祥人壽相繼成立,2019年保費均在20億元以上,弘康人壽更是高達127億元;外資險企中,2012年成立的復星保德信以及稍晚一年成立的德華安顧人壽去年全年保費均超40億元。
保費較低或與其分支機構有關,根據官網信息,藍鯨保險梳理發現,目前,中韓人壽僅設有1家江蘇總公司,1家江蘇分公司,以及在江蘇和浙江兩地設有的11家中支機構。
雪上加霜的是,2019年,在銀保監會地市監管分局“三定”規劃指導下,監管部門對有關基層機構經營行為、市場準入等進行梳理規范,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韓人壽分支機構的批設速度。
“受此影響,公司所在經營區域的浙江、江蘇監管部門自今年中以來就暫停受理轄區內保險公司分支機構新設申請,打亂了公司分支機構開設計劃,對保險業務目標的達成造成較大沖擊,也不利于保險業務的可持續發展”,通過2019年年報,中韓人壽表示。
經濟學家宋清輝向藍鯨保險分析指出,“整體來看,保險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保險公司分支機構虧損也是行業較為普遍的現象。在此背景下,中韓人壽未來分支機構的發展或不夠樂觀,可能需要資本進行強力支撐”。
2021年對賭盈利期大限臨近,引入市場化人才欲推進業務轉型
對于壽險公司而言,由于前期分支機構搭建、人力成本、保單獲客費用等開支較大,盈利期也相對較長,事實上,中韓人壽對此也早有認知,近年來,在蓄積能力,意圖謀變。
較為顯著的是,原股東國貿集團實施資產重組計劃,旗下控股上市公司浙江東方拿下其持有的50%的中韓人壽股權后所發生的一系列變化。
繼上市公司浙江東方入主后,中韓人壽于2017年8月、2019年12月完成兩輪均為5億元的增資,增資后,中韓人壽注冊資本提升至15億元。資本實力進一步充實,最近一期增資后,中韓人壽核心及綜合償付能力從2019年3季度的146.99%提高2019年4季度的至263.1%。
兩次增資,中外資股東持股比未發生任何變化,仍保持創立初期的50%:50%的股權結構,從歷史經驗看,這種股權結構下,往往會出現中外資股東對于人員選派、戰略制定、本土化經營理念上的分歧或紛爭。
早前,中韓人壽人員選派上,其董事長由具有平安背景的夏曉曙擔任,總經理為來自韓方股東的丘暾完。隨著浙江東方成新股東后,中韓人壽管理層級也進行了頻繁的人事更替,掌舵人任命方向出現了變化。
2017年至今,中韓人壽已出現2位董事長、5位總經理,董事長分別為來自浙江東方的葉秀昭、金朝萍;2018年7月,具有韓華背景的丘暾完卸任總經理一職后,李謙、趙定奎、盧海燕相繼擔任過臨時總經理一職,2019年5月,擁有多年本土化管理經驗的桂文超出任總經理。
董事長來自中方股東,總經理來本土化人才,這一變化或是其中外資股東在經營管理上已達成一致意見,有意放權。
對此,宋清輝分析稱,“這種變化或是內部決策的結果,相較外資股東而言,中資股東以及市場化人才在本土化運作方面更具有先天優勢”。
中韓人壽也曾表示,“2019 年,公司順利完成了經營班子的市場化調整,業務發展導向進一步明晰。面對復雜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以及行業發展的諸多挑戰,公司堅持規模效益化導向,聚焦長期保障型和長期儲蓄型業務,明確個險、銀保作為核心渠道,團險聚焦效益短險和企業員福,中介、互聯網作為戰略渠道的發展策略”。
這也正是中韓人壽業務調整的方向,數據顯示,近幾年,個險和銀保兩大渠道保費占總保費收入約九成,且改變了此前較為依賴銀保業務的模式,形成了以個險業務為主,銀保業務為輔的渠道結構模式。2019年,個險業務占比為61.96%,銀保業務占比為31.59%。
渠道變革下,相對于躉交業務,中韓人壽續期業務更占優勢。近兩年,中韓人壽躉交業務占比分別為5.79%、19.97%,續期業務占比分別為93.27%、79.8%。
但是,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教授郝演蘇向藍鯨保險提示到,“中外合資保險公司由中方相關人員任董事長,日韓臺外方任總經理的保險公司多有矛盾的現象在行業中較為普遍。目前,政策允許外資獨資經營,但中方大多不會放權,話語權、經營理念上的矛盾很難解決,一家合資公司如果做了短期戰略調整,難言會對公司經營和業績產生什么影響”。
值得關注的是,中韓人壽籌謀變革或也與浙江東方和國貿集團的一紙對賭盈利協議有關。2016年,浙江東方與國貿集團約定,國貿集團承諾中韓人壽將于2021年產生盈利,若2021年未能產生盈利,則國貿集團對差額部分按照持股比例以現金方式予以補足,直至中韓人壽盈利為止。
2020年已經過半,但中韓人壽業績還未有明顯轉好跡象,而對賭盈利大限將至,中韓人壽能否在約定期限內實現扭虧值得關注。(藍鯨保險 雷賽蘭 leisailan@lanjinger.com)
關鍵詞: